第(1/3)页 政事堂,值房中。 李纲、杨时、徐处仁和吴敏都很忙,各自都有事情做。 春耕忙完,各地官员的调整和任命很繁杂,要兼顾各方的利益。 尤其是陈东代表着赵桓,代天巡视地方,几乎陈东每到一地,都会逗留许久,也会发现诸多的问题。 这是大宋的常态。 官员已经是贪腐成风,恣意妄为,官商勾结都是常态了。亦或者,许多官员整天游山玩水,懒政不作为,没事儿就去青楼喝花酒。 种种事情太多。 陈东的身边有内殿直士兵,他调查了地方上的情况,撰写奏折送回东京,赵桓得到消息后,转手就交给政事堂处理。 每一次有消息来,李纲等人就忙得脚不沾地,因为每一个官员的处置,要商讨罢官、问罪,及重新选官上任的事情。 除此外,开春后地方赋税的减免,各地百姓徭役的征发,地方水利的兴建,流民的安置,贼匪的讨伐,还有千头万绪的杂事。 恰是如此,几人非常忙。 尤其是金国的大军即将南下入侵,大战在即,粮草、器械和兵饷等各方面的筹措,也压得几人喘不过气。 杨时今年七十四了,年纪最大。 精力也不那么好。 他处理完手中的事情,起身走了两步,伸了个懒腰,叹息道:“首辅,咱们政事堂才四个人,实在少了点。” “依老夫看,可否向官家建议,增添一两个人入政事堂呢?多一个人,多分担点事情。目前的压力太大了。” “咱们一个个的,都不算年轻。” 杨时正色道:“这样点灯熬油的方式,难以长久。” 徐处仁虽然喜欢抡语,却不是恋栈权位的人。一听杨时的话,主动附和道:“杨公的提议,在下同意。” “首辅大人,咱们的人太少。” “官家信任,放权政事堂处理全国的政务。加上官家勤政,对政事看得细抓得紧,每一桩事情,咱们都要细细处置。” “单是靠我们,根本就无法应对了。” 徐处仁表态道:“多一个宰相,也就多一个分担压力,我认为是极好的。” 吴敏笑道:“我也没什么异议,全看首辅的。” 李纲心中思索着,点头道:“杨公的提议不错,我没有意见。等见了官家,我会提议增加人选的事情。” 恰在此时,一名侍从急匆匆进入,行礼道:“诸位相公,宫中传旨,官家召见。” 李纲脸上多了笑容,起身道:“来得正好,咱们走。” 他带着杨时、吴敏和徐处仁离开政事堂,往宫中去了。 一行人入宫进入大殿,齐齐向赵桓行礼。 赵桓吩咐人赐座,笑道:“这段时间的事情多,诸公忙得脚不沾地。朕听说,李公有好几个晚上,都在政事堂歇息。身体才是干事的本钱,要注意身体啊。” 李纲神色不变,谦虚道:“官家器重,臣岂能辜负官家的厚望呢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