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这是既属于朝廷,又不属于朝廷,因为朝廷只负责监管,不会挪用这笔钱。可是,这笔钱同样也不属于你。” “你缺钱了,也不能挪用。” “你缺钱了,这也必须是公款公用,只能用于赈济灾民。” 赵桓正色道:“如果父皇答应了这一点,朕可以安排。如果父皇这一点都办不到,只想借这个名目捞钱,那还是算了。” 赵佶哼了声,连忙道:“朕也是当过皇帝的人,现在也是太上皇,也是要脸的,没你说的这么不要脸。” 赵桓轻轻一笑。 要脸? 曾经的赵佶,那就是天下间最不要脸的人,为了捞钱什么事情都敢干,称得上是刮地三尺了。 赵桓颔首道:“既如此,父皇就可以回去整理整理,看看你能筹措多少钱。到时候,朕安排御史台的人负责监管。” “不行!” 赵佶沉声道:“御史台的人,全都是一群废物,只知道为了党争弹劾人,懂个屁的监管。要安排人负责,也是户部的人。” 赵桓沉声道:“户部的人,起不到监管的作用。” 赵佶说道:“御史台的都是废物。” 赵桓解释道:“朕已经要改组御史台了,调陈东回来担任御史大夫。有陈东在,御史台会焕然一新的。对陈东的任命,已经颁发了出去。” 赵佶一时间沉默下来。 陈东的确不错。 他在外面微服私访,也数次听到了很多人议论陈东,说陈东纠察不法,是一个非常好的官员。 曾经赵佶当皇帝时,陈东在太学生中,就是一个大喷子,最喜欢弹劾蔡京等人。 这样的人是不错。 赵佶心中默认了,却是道:“朝廷一贯是不设御史大夫,你现在要打破这个惯例吗?” 赵桓回答道:“祖宗不自信,始终怕这怕那,导致咱们大宋朝真正的名臣都没几个。” “出了个王安石,却像是个疯子,一场改革弄得天下疲敝,无数百姓家破人亡。” “虽有范仲淹,却是不得志。” “反倒是党争,搞得红红火火,持续不断的争论。” “说来说去,这些党争都是咱们赵家搞出来的,一个个不想着对外作战,不想着开疆拓土,只知道在家里搞权斗耍威风。” 赵桓正色道:“现如今就该正本清源,该重塑朝廷了。所以御史台的改变,就是一个方向。” 赵佶说道:“曾经的御史大夫,那是朝廷重臣,就算你重新设立御史大夫,他连政事堂宰相都不是,更比不了各部尚书,如何提升御史台的地位?” 赵桓却是笑了笑。 笑容中,一副耐人寻味的模样。 赵佶眉头一挑,忽然间有了猜测,问道:“你是要让御史大夫拜相,入政事堂。” 赵桓心中赞叹。 看看,这就是赵佶的聪明,非常的善于揣摩,只可惜他聪明归聪明,却没有把聪明用在正道上。 赵桓微笑道:“父皇说得对,这是后续朕要改革的。朝廷的御史大夫,怎么能没有足够的权威呢?” 赵佶想着赵桓一项项的改革。 加强武人的地位! 改变文官担任枢密使的惯例,自此让武人执掌枢密院担任枢密使。 如今,又要改变御史台。 总归是好事儿。 从另一个方面分析,这也是赵桓越发的自信了,不像是历代皇帝,始终防备着这里防备着那里,总担心有人造反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