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吴敏反驳道:“官家去大理国,路途遥远,臣是反对的。第一,朝廷不能没有主持大局的人,官家在,朝廷才稳定。” “第二,长途跋涉,不仅是路途遥远,半路也容易出问题。” “一旦官家有个三长两短,官家的施政就会半途而废。” “第三,官家出行,也会有很多人跟随。” “出行的人太多,一方面浪费国帑,另一方面也扰乱地方百姓。” 吴敏神色肃然,旗帜鲜明道:“综上所述,臣反对官家去大理国。尤其太子的年纪不大,也不适合长途跋涉。” 王宗濋一贯是小透明的。 涉及政务,从不表态,此刻却旗帜鲜明的站出来,开口道:“官家,臣也反对。” “官家的安全,大于一切。” “不能说去大理国安全,就降低了戒心,” “我大宋目前,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大事业,大宋能否光复华夏伟业,能够远超强汉盛唐,就在此一举。” “所有的一切,都系在官家的身上。” “换做其他的任何人,都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。” “唯有官家,才能完成。” 王宗濋洋洋洒洒一番话,掷地有声道:“请官家明见。” 徐处仁附和道:“请官家三思而行。” 就连一直没有表态的陈东,此次也站出来,表态道:“官家,实在是天下未定,一切系于官家一身。” “太上皇时期,举国沦丧,人心颓废。” “唯有官家登基,一扫沉疴,鼓舞人心,重塑军魂,肃清吏治,才有了现在的基业。” “官家不是一个人,而是寄托了无数人的期待。” 陈东拱手道:“请官家明鉴。” 毫无意外,所有人都反对,没有一个人支持。 因为皇帝的安全太重要了。 赵桓笑了笑,并没有什么懊恼,也没有什么急躁的,因为现在谈的不是政务,而是离开的事情。 反对的所有人,都是为了他的安全。 偏偏,赵桓却不这么认为。 皇帝是身系天下安危,可是,赵桓却不愿意一直待在九重深宫,不愿意始终被拘禁着。 赵桓面对所有人的反对,不急不躁的道:“你们的担心,朕也清楚。” “第一,朕带着太子出行,不会有太多的人,只有少数禁军随行,足以保证朕的安全。” “此前太上皇微服私访,带去的人也不多,也没有造成什么影响。” “所以,不会浪费国帑,也不会扰乱百姓。” “第二,朕这一趟去大理,就是要长途跋涉,就是要磨砺太子。” “朕打下的江山,不仅要靠诸卿的治理,也需要太子来延续。如果太子无能,连守成之君都做不到,如何延续大宋辉煌呢?” “让他去外面看一看,增长见识,增加见闻,总归是更好的。” “朕也没打算一直当皇帝,等到太子成年,时机合适了,朕就禅位给太子。” “早早的磨砺,也是好事儿。” “第三,朕虽然离开了东京城,可是朝廷中有诸卿在。一应大事,你们能够处理,朕还有什么担心的呢?” 赵桓目光落在了李纲的身上,问道:“李卿,你是首辅,能处理政务吗?” “能!” 李纲回答。 赵桓又看向吴敏、徐处仁、陈东和王宗濋,且一一询问能否处理政务,能否守住大宋江山,所有人毫无意外回答能。 赵桓耸了耸肩,笑道:“既然诸卿能守住,朕有什么担心的呢?一旦遇到了大事情,你们可以八百里加急来通知朕。” 李纲皱眉道:“官家,还是要慎重。” 赵桓说道:“朕已经很慎重了,实际上没有诸公在朝,朕也不可能放心去。因为你们是朕倚仗的臂膀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