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如今只是敲打下赵构。 赵构乖巧听话,老老实实当一个王爷,赵桓也不会随意收拾和敲打的。 昔日金人南下,赵构和赵桓的政策背道而驰,反对赵桓死战的策略,希望向金人求和。 士人叩阙,赵构又跳出来闹事儿,还跑去当士人和官员的领袖,要一起压制赵桓。 赵构不安分。 没有找个理由让赵构悄无声息死了,那都是赵桓的仁慈。 赵桓吩咐道:“赵构押入宗人府后,一直羁押着。没有朕的命令,不能把他放出来。” “遵命!” 黄经再一次回答。 赵桓让黄经退下,继续琢磨着加强朝廷控制力的打算。 不控制不行。 不控制,文官就要跳反,也不利于未来的改革。 在和金人交战的时候,对朝廷的控制力更要加强,要牢牢把政事堂掌控在手中。 一念及此,赵桓忽然又冒出之前的想法。 之前,赵桓曾想过扶持舅舅王宗濋当政事堂的宰相,就算让王宗濋去做一个泥菩萨,什么事情都不管,也有利于赵桓控制局面。 平常时候,王宗濋什么都不做,不干涉政务。 需要通过赵桓的策略,王宗濋的存在,就可以替赵桓冲锋陷阵了。 现如今,赵桓和李纲、杨时等人的关系都不错,总体方向都是一样的,都是对外抗金,对内治理地方。 这些事情是没有处理内部隐患,没有推动大宋的改革。 比如,冗官的问题。 一旦撤掉大批的冗官,罢免诸多不做事儿官员的官职,减少朝廷的开支,让朝廷精兵简政,这就会触动文官的利益。 文官的反扑会很厉害,李纲等人可能撑不住,需要有赵桓的人才行。 这就是王宗濋拜相的好处。 只是,要推动这一事情,会有敏感性,李纲和杨时等人都可能会反对,必须要想一个合适的策略才行。 怎么安排呢? 赵桓思考着,没过多久眼前一亮,顿时有了策略。 换人策略! 王宗濋去了政事堂,把殿前都指挥使让出来,让文官来主持殿前司! 利益交换,政事堂宰相能忍吗? 毕竟要让文官负责殿前司,总得给王宗濋一个合适的官职,去政事堂做一个菩萨宰相,总是合理的吧? 武人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,他不相信文官能忍得住殿前司这样的实权职务。 最重要的一点,要用文官来管殿前司,赵桓可以用有能力也忠心耿耿的人。同时,又让王宗濋去了政事堂掺水。 这是一举两得。 赵桓想好后,也没有立刻采取行动,又过了两天,才安排人传旨,召政事堂李纲、杨时、徐处仁和吴敏入宫议事。 第(3/3)页